作者:范曰阳(PHẠM VIẾT NHẬT)
河内国家大学下属社会人文大学语言专业博士研究生
摘要:文学作品标题是向读者传递作品内容的第一个信息,对读者起着决定往下读与否的作用。因此标题命名需要讲究其艺术,激发读者阅读全文的兴趣。高晓声作为中国当代文学著名作家在创作中特别讲究作品标题。他的《“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系列小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系列小说所构思的标题非常巧妙,尤其是通过谐音双关手法突出主人公在生产关系转变过程中日趋得以改善的命运。本文主要采取分析法和描写法对陈奂生系列小说的标题进行分析,阐明其结构及意义特点,从而说明高晓声的创作才华。
关键词:高晓声,陈奂生系列,标题,特点,含义
一、引言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手段,形象性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一种艺术”(李葆嘉、唐志超,2001,P.1180)。由此可见文学作品不仅是知识之所在,而且还是精神食粮,更是语言运用与创造的肥沃土壤。当读者接触文学作品的时候,最先注意到的往往是作品的标题,因为标题被视为作品的“灵魂”、“眼睛”,能够简明扼要地概括作品内容,对读者起着决定阅读与否的作用。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特别注重标题的起名。越南历代读者在心中留下的关于《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以及《阿Q正传》、《丰乳肥臀》等中国文学作品尤其作品名称的印象是难以磨灭的。这不但是因为这些作品内容深刻,艺术高潮,耐人寻味而且还是因为其标题简短,具有概括性和吸引力。
高晓声(1928—1999)是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的乡土作家。文革时期被划为右派,遣送老家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一直到1979年平反,他才能重归文坛继续创作并以自身20年与农民打成一片的见闻和经历写成了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共七篇。每一篇都以陈奂生为主人公并以他的故事为线索生动有趣地再现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农村面貌和农民的命运。
自从作品问世以来,研究界主要对其进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研究,诸如费祎(2019)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陈奂生上城>:“有一种幽默是含着眼泪的微笑”》或闫作雷(2022)的《从启蒙到政治经济学——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再解读》等。然而,对该系列作品的标题尚未受到研究界应有的重视。本文采取描写法、对比分析法阐明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标题的特点,从而探讨作品标题的含义。此项研究将为越南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份参考资料。
二、相关理论
(一)标题概说
关于标题,《越南语词典》里提出以下三个定义:(1)标在一个作品前面、提出主要内容、激发注意力的一行字;(2)作品中每一项内容开头、概括其内容的一行字;(3)一个机关单位用以进行信息交流的文件上面现有的名称和地址(黄批,2020,P.1575)。在如此的三个定义中,文学作品标题就属于前一个。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里的解释,标题是“标明文章、作品等内容的简短语句(李葆嘉、唐志超,2001,P.61)。
好的标题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标题就要具备以下几个作用。(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作为文章的线索;(3)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及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4)语带双关;(5)作为文眼,揭示文章中心的主旨;(6)设置悬念,独特新颖,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且富有哲理,引人深思;(7)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和背景。在设计标题的时候,作者必须注意到一个标题往往同时具备多种作用,与此同时,要在题目上巧妙运用修辞手法。
总之,文学作品标题要达到概括全文主要内容、作为作品中故事的线索,也就是作品情节围绕这一线索展开之义。标题需要达到具有象征意义、语带双关、作为全文的“文眼”,也就是提示作品中心、吸引读者兴趣等诸多的目标。换言之,文学作品标题要讲究语言简练,含义深刻,易于记忆,吸引读者。
(二)谐音双关
基于汉字是一种独特的表意文字,而且汉语是音节性语言,在词汇系统中拥有大量的同音异义之词。汉语的这些特点除了文字之外都像越南语一样,所以会容易引起两国读者对双关的共鸣。谐音双关可视为汉语和越南语文学创作的艺术手法之一。所谓“双关”指的是“利用语音或语义条件有意使语句同时关顾表面和内里两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辞格(李宏伟、武晓平,2003,P.269)。
双关是一种非常含蓄、令人深思的修辞手法。若能得体地运用双关,书面表达,甚至是口语表达都变得含蓄曲折,生动有趣,从而激发读者和听话者的兴趣和深思,提升话语的表现力,同时也使话语变得富有幽默的意味。中国作家诗人自古以来都特别讲究双关的运用,以便将作品的艺术水平推向新的高峰。例如,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春思》中写到“燕草如碧丝”。这句诗中,“碧丝”与“必思”形成谐音双关,“碧”与“必”是谐音字,“丝”与“思”也是谐音字。“碧丝”与“必思”的谐音双关使读者从景物描写联想到主人公情绪的描述。春天明媚,引起思妇的思夫之感。读者通过谐音双关的语义联想,深刻感受作品的滋味。谐音双关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在汉魏至唐宋诗歌创作中也很流行并一直沿用至今。
三、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标题的特点
就形式上看,我们不难发现,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标题设计非常简短,字数在两个到五个之间。在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七个短篇小说标题中,就有四个出现了陈奂生的全名。该类标题从语法关系上看都是主谓结构。“上城”、“专业”、“包产”和“出国”轮次是这四个作品主谓式标题的动词谓语。而且这四个动词都是动宾式双音节动词。主谓式标题说明了主人公及其动作行为,也具有描写、陈述的作用。其它三个《“漏斗户”主》、《战术》和《种田大户》都是定中式结构的标题。在接触作品标题并往下阅读欣赏作品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将先后安排的作品标题所蕴含的意义结合陈奂生整个一生所遇的社会变革、挫折和幸运,读者将就主人公姓名深思并体会其意义。我们不难发现,高晓声已经巧妙地运用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同时也进一步感受到汉字的表意性质在艺术创作中所起的作用。
高晓声作品中主人公的名字“陈奂生”具有深刻的寓意,这是汉文字及其谐音双关艺术手法巧妙运用带来的趣味。细心考虑“陈奂生”这个主人公的命名,可以发现,“陈”就是“陈陈相因”的“陈”。“陈陈相因”本来是指,皇仓之粮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后来用以比喻沿袭老一套,毫无创造,也无革新。“陈”也含有“陈旧、急需改革”之义。“奂”与“焕发”的“焕”和“更换”的“换”谐音,“奂生”含有新生、光明、希望、改变之义。将“奂”与“生”连接起来,读者会通过谐音双关手法,考虑到焕发新生、改头换面、换来新生命的意思。这点说明,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也就是改朝换代之日起,农民们可以摆脱“大锅饭”政策的约束,从而逐渐摆脱贫穷落后,自由劳动,以自身的汗水和创新改善物质生活,追求精神生活。这点也意味着陈奂生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在新时代的变革中,就有机会迎来了新生活。他的生活焕然一新。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民们的生活焕发,光彩四射。双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谐音命名早在古代小说中就屡见不鲜了。至今仍然受到作家诗人的高度重视,而高晓声则是代表人。就高晓声这个名字也会使读者通过构成其名“高”、“晓”、“声”三个成分语义上的关系体会到,作家的嘉名蕴含着“放声报晓”,向众人告知“新的一天——新的时代开始来临”之义。读了陈奂生系列小说,深思农民主人公由“漏斗户”发展到有足够资格出国的大户,实在是农民们已经“换了生命”,过上新的生活,焕发着光彩。出国就是农民们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起迎来了新机遇自由而认真“上城”,“专业”,“包产”,运用战术,成为种田大户的结果。
四、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
首先,从标题的命名及问世顺序来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战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等七篇小说都是伴随着农民主人公由常年负债的贫穷人家漏斗户逐渐摆脱贫穷走向光明大道的发展过程,说明作者通过这一系列小说及时反映了中国农村和农民改革开放前后的真实面貌。一方面说明在解决农村与农民问题的革命过程中,改革开放是千真万确的政策,另一方面反映了作者高晓声以自身炯炯有神的目光预测了农民生活进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体现了作家的创作才华。读了高晓声的陈奂生系列小说,读者会联想到过去,在上一世纪三十年代鲁迅《阿Q正传》中的农民形象阿Q。鲁迅在该作品的第一章序就花费了较多的笔墨来解释人物起名的原油及意义。对于该将人物起名为 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鲁迅曾经引进了孔子的话“名不正则言不顺”,然后考虑到“传的名目很繁多: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等”。该将文章起名为“列传”、“正传”还是“自传”。可见,在酝酿一个作品的过程中,就是作品及人物的起名也会让作者操心思考,最终决定取了“阿Q”这一半洋半土的名字作为主人公的正名,而以《阿Q正传》为作品名。读者从而体会到,高晓声成功地继承并发挥了鲁迅农民题材创作的成就。陈奂生则是阿Q在物质和精神生活上都有了很大程度改变和提升的化身,而陈奂生自己也就是农民们在不断地奋发向上追求新生活的代表。他们之所以改善了生活是因为“改朝换代”的客观原因带来的机遇,同时也是“自身努力”的主观原因带来的。每个作品就在标题上都体现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对农村与农民有关的政策主张,而作品内容都集中说明了这些新主张是正确的,受到社会欢迎的。然而,作者通过农民形象的塑造除了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以外,还暗示着农村与农民政策还要进一步发展完善,让农民在提高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也要彻底改变自己的落后思想,彻底摆脱自私自利的恶习和丑陋行为,以便成为新社会真正的主人公。
五、结语
陈奂生系列小说以农民代表陈奂生为主人公展现了中国农民深受不同时代的影响由“漏斗户”走向温饱,经过转业、包产然后出国并由陈旧过时走向新进的整个过程。高晓声的陈焕生系列小说不但具有深刻的语言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价值。这些艺术创作上的成功首先表现在作品标题的设计。高晓声系列小说的标题简短有力,能够以陈奂生及其故事为线索,概括每一个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彼此间也有着先后不可更换的顺序,既再现了中国农民改革开放前后的命运,又说明了中国政府对农村与农民政策的正确性,加上主人公陈奂生命名上谐音双关的巧妙运用,创造出作品的魅力。这一切体现了高晓声在农民题材创作中的才华。
参考文献
1. Phạm Ngọc Hàm, Phạm Hữu Khương (2018). Định danh nhân vật – một thủ pháp nghệ thuật trong sáng tác văn học (qua ngữ liệu “Báu vật của đời” của Mạc Ngôn). Tạp chí Nghiên cứu nước ngoài, 34(3).
2. Phạm Viết Nhật (2022) Đặc điểm ngôn ngữ trong tiêu đề các tác phẩm văn học của Lỗ Tấn, Ba Kim, Lão Xá và cách dịch sang tiếng Việt. Luận văn Thạc sĩ, ĐH KHXH&NV Hà Nội.
3. Hoàng Phê (2020) Từ điển tiếng Việt, Nxb Đà Nẵng.
4. Nguyễn Đức Tồn (2013). Những vấn đề của ngôn ngữ học cấu trúc dưới ánh sáng lí thuyết ngôn ngữ học hiện đại. Nxb Khoa học xã hội.
5. 崔雁 (2004)《陈奂生上城》 的喜剧风格. 语文教学与研究: 教研天地, (08S), 42-43。
6. 金浪 (2011) “进城”, 改革与文学生产——《 陈奂生上城》再解读. 艺术评论, (3), 68-71。
7. 李春 (2009) 论《 陈奂生上城》 的艺术特色. 中州大学学报, 26(4), 43-45。
8. 李宏伟、武晓平(2003)汉语语法修辞,吉林人民出版社。
9. 李葆嘉、唐志超(200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吉林大学出版社。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title of series “The Novels of Chen Huansheng” by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Gao Xiaosheng.
Abstract: The titles of literary works serve as the first piece of information conveying the content to readers,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ir decision to continue reading or not. Therefore, the naming of titles requires artistic consideration to spark readers’ interest in reading the entire work. Gao Xiaosheng, a renowned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 paid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the titles of his works. His series of novels, including “The indebted’,” “Chen Huansheng goes to the city,” “Chen Huansheng Changes Careers,” “Chen Huansheng becomes a producer,” “Tactics,” “Landlord of Farmlands,” and “Chen Huansheng Goes Abroad,” are typical examples. The titles of these novels are cleverly conceived, especially used homophonic puns to highlight the protagonist’s gradually improving fate i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production relationships. This article primarily employs analytical and descriptive methods to analyze the titles of the Chen Huansheng series, elucidating their structural and thematic characteristics, thereby demonstrating Gao Xiaosheng’s creative talent.
Keywords: Gao Xiaosheng, Chen Huansheng series, titles, characteristics, meanings